#时政热点#标题:事务主义:是否真的是干部效率低下的根源?
每年的年终总结,很多干部都会感到自己“忙到晕”,然而,回顾一整年的工作,却发现收获甚微。于是,事务主义被频繁提起,成为解释这一现象的常见“罪魁祸首”。但究竟事务主义真的如此严重,以至于成为干部工作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吗?还是我们在“事务主义”的标签下,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所谓的事务主义,的确有其表象,如忙于琐事、缺乏大局观等。然而,难道所有的繁忙都只是无意义的重复?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很多基层工作任务的确繁多复杂,干部在许多细节上需要亲力亲为,而不是高高在上只做宏观决策。我们是否应该更宽容地看待这些看似无用功的忙碌呢?如果不是对每一个小细节都加以关注,工作能否顺利推进,任务能否按时完成?
其次,许多人批评干部忙于“形式主义”,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形式的确在某些时候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形式主义是否完全等同于无效?当上级有了明确的检查任务,干部不按照规定办事,形式上缺乏应有的呈现,反而可能会被质疑工作态度。正如一些学者所言,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彻底摆脱“文山会海”的困境,真正的工作效能往往受到程序和制度的束缚。那么,是否可以说,干部忙于应付形式,实际上也是在“应景”上级的要求,而非无所作为?
再者,“事务主义”确实可能导致缺乏创新和深入思考,但问题的根本,或许更在于对干部的能力和工作环境的限制。不是所有干部都能在复杂的事务中游刃有余,也并非每个基层工作人员都能具备足够的理论基础去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没有足够支持和资源的情况下,基层干部如何能在“事务主义”与“创新思维”之间找到平衡?
最后,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事务主义”的表现?它是否只是组织层面给干部过高期望的产物?如果没有明确的系统性改进措施,仅仅让干部通过个人努力去克服“事务主义”,恐怕最终只能是杯水车薪。
总之,事务主义确实是个值得警惕的问题,但是否真的是导致干部工作低效的根本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在批评事务主义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帮助干部摆脱这一困境,而非一味归咎于个人的“懒惰”和“形式主义”。
